稳粮增收!台江县施洞镇:党社联建推动“稻+鱼”产业高质量发展

金秋九月,稻花飘香,掩映在群山深处的台江县施洞镇稻鱼共作试点基地内稻浪翻滚,流水潺潺的水田里鱼儿成群、稻谷飘香,勾勒出一幅鱼稻相依、和谐共生的画卷。

今年来,台江县施洞镇依托当地生态优势,明确“稻+鱼”产业发展方向,因地制宜布局生态渔业与优质稻产业融合发展,大力发展高密度养鱼业,引导群众发展传统稻鱼综合种养,推进“稻+鱼”产业高质量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

一田两用,推动稻鱼“融合发展”

走进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,层层稻田化身金色海洋,几块相连的稻田里,挂着“稻鱼共作试点项目”的牌子,明确标注负责人、亩数、职责等内容。

为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,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,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“非农化”的基础上,施洞镇积极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,推进产业振兴。

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稻鱼共作试点项目基地

“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,我们通过硬化田坎,修建机耕道和灌溉水渠,解决田坎渗水、运输条件和稻田水源等问题,为发展‘稻+鱼’产业打下坚实基础。”偏寨村党支部书记邰豪杰介绍,“我们筛选出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质稻中浙优8号、华浙优210、宜香2115和清福鲤、呆鲤、无鳞鲤和甲鱼等优质品种进行种养殖,推动稻鱼产业融合发展。”

据了解,该镇在良田、小河、巴拉河等村寨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共4820亩,投放稻鱼20余万尾。以稻促鱼、以鱼保稻、互利共生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、渔粮共赢、群众增收”的目标。

科学布局,建设稻鱼“生态之地”

稻鱼共作试点项目旁的沟渠流水连绵不断,引水管连接的另一头是几个矗立于田间的高密度养鱼池。

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施洞镇选取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作为稻鱼共作试点项目建设,修建高密度养鱼池6个,养殖各类鱼种共2万余斤。

高密度养鱼池利用圆形养殖池水体旋转流动的作用,将水产养殖的粪污收集到池底中心,通过水流排入稻田,作为水稻生长的生物肥料。同时,借鉴“青田模式”在稻田中开挖“十字”型鱼沟,以增加鱼类活动场所和养殖水体提升稻鱼产量。

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稻鱼共作试点项目基地内的优质稻中浙优8号

该镇党委书记杨平介绍,“利用乡村振兴特色田园建设资金18.5万元修建了10亩‘稻田高位池’稻鱼共作生态养殖示范点,将稻渔综合种养与新型改良高位池有机结合,持续做大做强‘稻+鱼’产业。”

为保证“稻+鱼”产业高质量发展。项目基地依托贵州盛禾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,为试点项目送去“生态稻鱼”养殖技术要领,提升群众的科学养殖本领。

“结合偏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,将试点区域打造成县级稻鱼综合种养现场观摩点,按照‘种养结合、生态循环、绿色发展’的‘稻鱼共生’产业模式,积极发展稻鱼新业态经营方式,将‘稻鱼+红色偏寨’‘稻鱼+休闲观光旅游’等打造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之地。”杨平说道。

党社联建,助力稻鱼“产销畅通”

产业发展起来了,怎么销售出去?“只有抱团发展,才能提升我们产品的竞争力。”邰豪杰召集驻村工作队、帮扶干部和村民们一起商议后,决定成立偏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,采取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组织方式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。由合作社为养殖、种植户提供销售渠道和销售指导,发挥其在产供销的市场主体作用,充分调动群众种养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
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稻鱼共作试点项目基地内的休闲步道

同时,结合县委县政府“2+2+1”产业发展定位,选取优质稻种植,带动群众发展稻鱼产业。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统一管护,统一收购,统一销售,解决群众后顾之忧。

此外,利用红色偏寨影响力,打造成“偏寨”牌品牌推向市场销售,销售收入由合作社、农户按比例进行分配,促进稻鱼提质增效,农民增产增收。

“每个高位桶每年可产成鱼6000余斤,产值10万余元,每亩稻田每年可产稻鱼300余斤,产值1万元,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6万以上。”邰豪杰欣喜道。

相关动态